古人养生秘诀·慎动(如达摩面壁九年)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养生功 食补胜药补·练功百病消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《易经》上说:吉凶悔吝都源自行动。行动合乎礼就吉利,行动不合乎礼就凶险。君子按照礼制行动就会吉利,小人违背礼制行动就会凶险。悔,是吉的萌芽;吝,是凶的预兆。君子按照礼制行动就会吉利,小人违背礼制行动就会凶险。周子说:君子行动要谨慎。养生的关键就在这里。要体会在行动之前是什么样的心态,到行动时的心态,和行动前相比怎么样?如果完全一样,那就是天理;如果比行动前的心态有所减少,有差错,那就是人的私欲。必须从这里开始谨慎行事,把那贪生怕死的念头,不要一时放纵才好。谨慎行动,我们儒家称之为至敬,老子称之为抱一,佛家称之为观自在,总之都是慎独的功夫。独,就是别人不知道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。当处于静态时,就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,所谓的中,就是与天地同德,与日月同明,与四季同序,与鬼神同吉凶。君子在这里要戒慎,在他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恐惧,在他所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,不让自己的言行在一刹那间离开这些原则,而违背天地、日月、四季、鬼神的法则。当他行动时,正是看不见、显不出的时候,如喜怒哀乐表现出来都合乎法度,这就是和。和,就是与中没有相违背的意思,略有不和,就是不中,那就远离天地、日月、四季、鬼神的法则了。到了这种地步,功夫尤其难,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尤其要加倍戒慎。所以说:君子随时都能做到中。广成子说:“一定要清静,不要劳累你的形体,不要动摇你的精神,这样才可以长生。”庄子说:“丧失本性的情况有五种:一是五色扰乱视觉,使眼睛不明;二是五声扰乱听觉,使耳朵不聪;三是五臭刺激鼻子,困扰头脑;四是五味浊乱口味,使口舌受伤害;五是纵情逸乐,使心飞扬。这五种情况,都是本性的祸害。”人的本性常常是安静的,行动时就产生了情感。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,至于情感,则有不善的了。心包含性和情,我们儒家存心养性,老子修心炼性,佛家明心见性,正是涵养这个心,使它常常清静,常常作为性和情的主宰。《悟真篇》说:“西山白虎正猖狂,东海青龙不可当,两手捉来令死斗,化成一块紫金霜。”说的就是用这个心来制服和扶持性情。人身之中,只有这个心才是一身的主宰,所说的看、听、说、动,都是由这个心发出来的。所以,心常常保持清静,那么精神就安定,精神安定那么全身的神气就都安定,用这样的方法来养生就能长寿,终身都不会有危险。如果心劳累,那么精神就不安定,精神不安定那么全身的神气就都处于危险之中,就会闭塞不通,形体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,用这样的方法来养生就会遭殃。心的神采,表现在眼睛上,就叫做视。肾的精气,表现在耳朵上,就叫做听。脾的神魂,表现在鼻子上,就叫做嗅。胆的魄力,表现在嘴巴上,就叫做言。所以,减少视觉活动可以养神,减少欲望可以养虚,少说话可以养气,减少过失可以养精。五色使人眼睛失明,是因为眼睛沉迷于色彩,精神就消散在色彩之中了。五声使人耳朵失聪,是因为耳朵沉迷于声音,精神就消散在声音之中了。五味使人口味败坏,是因为口味沉迷于味道,精神就消散在味道之中了。五臭使人鼻子堵塞,是因为鼻子沉迷于臭气,精神就消散在臭气之中了。所以古人不看恶劣的颜色,不听淫邪的声音,就是怕精神消散。突然的大喜会伤害心脏,突然的大怒会伤害肝脏,突然的大恐会伤害肾脏,过度的哀伤会伤害肺脏,过度的思考会伤害脾脏,这叫做五伤。长时间地看会伤害血液,长时间地躺卧会伤害气,长时间地坐会伤害肌肉,长时间地站立会伤害骨骼,长时间地行走会伤害筋腱,这叫做五劳所伤。看得过多会损害视力,说得过多会损害气力,想得过多会损害精神,欲望过多会损害精气,这叫做四损。人有耳、目、口、鼻的欲望,有行、住、坐、卧的劳累,虽然会有所伤害,但还可以治疗。只有五志的发动,像火一样猛烈;七情的发动,无法从心中解脱,这是精神思想的病,如果不是自己乐天知命,把成败利钝都置之度外,就无法治疗。喜会伤害心脏,恐能抑制喜,但恐会伤害肾脏;思能抑制恐,但思会伤害脾脏;怒能抑制思,但怒会伤害肝脏;悲能抑制怒,但悲会伤害肺脏;喜能抑制悲。这就是所说的一个脏器不平,就用它所胜的脏器来使它平定,所以五脏是互相平定的。百病都主于气,恐会使气上逆而呕血,喜会使气缓和而狂笑,悲会使气消散而呼吸微弱,思会使气郁结而精神困倦,怒会使气下陷而大小便失禁。凡是这类情况,刚得病的时候,如果长久不解,或者乘它所胜的脏器,或者所不胜的脏器乘它,或者所胜的脏器反过来侮辱它,那么所生的病就都不好治了。所以说,以后会有难以命名的疫病。凡是这五志的病,《内经》上都有治法,就是用五行相胜的原理来治疗。所以悲可以治怒,用悲伤痛苦的话来感动他;喜可以治悲,用戏谑玩笑的话来娱乐他;恐可以治喜,用迫近死亡的话来吓唬他;怒可以治思,用侮辱欺骗的话来触动他;思可以治恐,用考虑彼方顾忌此方的话来夺取他的注意力。凡是这五种方法,必须诡诈怪异,无所不用其极,然后才能打动人的耳目,改变人的视听。如果胸中没有才干,任性使气,就不能体会这五种方法了。人之怒的时候,一定是因为某事违背了道理,使得心情与之相悖,就像受到了污垢的侵扰,气息相互冲突,发怒时气息急促而上逆。由此产生的病症有:呕血、飧泄(完谷不化的泄泻)、煎厥(烦劳阳亢,阴虚火旺)、薄厥(大怒而气血上冲)、温厥(温热病,手足逆冷)、胸满胁痛;吃饭时气息上逆而不下行,导致喘息气逆、心烦、消渴、耳朵突然闭塞、筋脉弛纵。病发于外,则为痈疽。适宜用四物平肝汤治疗:白芍一钱,生地黄二分,甘草一钱,人参五分,栀子仁(炒)七分,香附米(用童便煮,炒焦黑,杵碎)七分,青皮五分,丹皮三分,陈皮五分,瓜蒌根五分,阿胶(炒)一分。用一盏水煎服,煎至八分,饭后服用。人之喜的时候,是偶尔遇到非同寻常的好事,突然得到非常大的福气,于是发出来。喜则心志昂扬,气息充盈,意念不在他人身上,而是洋溢开来。由此产生的病症有:笑个不停、毛发焦枯、阳气不收,严重时甚至发狂。适宜用黄连安神丸治疗:黄连一两,炙甘草五分,栀子仁(炒)五钱。共同研碎和丸,如弹子大,每次服用一丸,用麦冬汤送下。人之思的时候,是因为谋划的事情没有成功,探索的道理没有得到,于是产生思考。思考则心思不放,念头长久难以释怀,气息郁结不畅。由此产生的病症有:不想吃东西,口中无味,喜欢躺着,烦躁不安无法入睡,心下痞塞,神志不清,白淫(男子滑精),女子月经不调,常常叹气,健忘。适宜用加减二陈汤治疗:陈皮(去白)一钱,白茯苓一钱,半夏(制)五分,甘草三分,香附(制)一钱,贝母五分,苍术(用米泔水浸)四分,抚芎、青皮各五分。用一盏水煎服,加入生姜三片,煎至八分,饭后服用。人之悲的时候,或是因为亲人去世而内心极度悲伤,或是因为权势地位丧失而感慨叹息,于是产生悲伤。悲伤则哽咽之声不断,涕泣不止,气息消散。由此产生的病症有:眼睛昏花,筋脉挛缩,肌肉麻痹,胸部不痛,男子阴茎收缩,尿血,女子血崩。适宜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:人参五分,白术五分,白茯苓五分,炙甘草五分,黄芪(炙)三分,麦冬七分,桔梗三分。用一盏水煎服,加入大枣三枚,煎至七分,饭后服用。人之恐的时候,是在生死之际,关乎身家性命,得失之时,关乎荣辱,于是产生恐惧。恐惧则神色都变,大小便失禁,气息下沉。由此产生的病症有:心跳加速,突然泻下绿水,面部发热皮肤紧绷,阴茎痿缩,眼睛失明,舌头缩短,声音嘶哑,骨骼酸痛,肌肉破败。适宜用远志丸治疗:熟地黄一两,人参三分,远志肉、白茯苓各七钱,酸枣仁、柏子仁(去壳)、桂心各三钱。共同研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次服用三十丸。空腹饭前用温酒送下。人之所以好动,多半起源于意念,随后就必定要去实行,执着于固执己见,最终成就于自我意愿。在意念刚产生的时候,尚且可以谨慎对待。但到了必定要去实行的阶段,就无所畏惧了。所以说,小人悖逆凶恶,是因为他们无所畏惧。《古砚铭》上说:笔的寿命,可以用天来计算;墨的寿命,可以用月来计算;砚的寿命,却可以用世代来计算。难道不是因为静者长寿,而动者易夭折吗!《内经》上说:阴精充足的人长寿,阳精耗散的人易夭折。这大概也是说的动静之理吧!急流中没有纵游的鱼,暴风中的树林没有安宁的鸟,这都是因为动的缘故。如果动而不止,就不是聚福之道了。地下的山,兼具天和地的特性,这是静的表现。山在地上,安于所处之地,也同归于静。所以说,谦卑的人最终会充盈。相反,山在地下,就是剥蚀,这是因为过于充盈了。所以说,天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卑,地道削减盈满而流向谦卑,鬼神降祸于盈满而赐福于谦卑。震,代表动;艮,代表止。震和艮,是动静的反面。震有唬唬的威猛之象,意味着要谨慎。笑语哑哑,却不丧失七卷,这是因为有所损益,是有效的。艮其背而不获其身,行走迟缓,却不见其人,这是动中有静,所以能够无灾无难。谨慎行动的人,并非只是真爱惜自己的身体,更是为了爱惜亲人。身体发肤,都是父母全全而生养的,子女也应该全全地保全它,这是孝道。曾子说:战战兢兢,就像面临深渊,就像踩在薄冰上。这是谨慎到了极点。由此可见他平日里保身之难,而从此以后,我知道可以免于灾祸了。至于死后,就抛弃了保全身体的全部努力了。谨慎行动是主静的作用,主静是谨慎行动的根本,动静不失其常态,这就是艮的含义。盲人,是天下最明亮的人;聋人,是天下最聪敏的人。因为他们的心专一,所以善于看的人,莫过于盲人;善于听的人,莫过于聋人。观察这些就知道养生的道理了。人们学习养生,说打坐,说调息,这正是主静的功夫。但是到了打坐调息的时候,就要想不要使自己的心妄动,否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摆弄而已,怎么能成事呢?孟子说:短命或长寿都不改变态度,修身以等待天命。这就是长生的秘诀。打坐正是养生的一件事。养生,就是养性情。打坐,就是收敛此心,不让它放纵出去。哪里是呆坐呢!从前达摩面壁九年,眼睛不看,耳朵不听,嘴巴不说。他的心常在胸腔里,无思无为,不染尘埃污垢,所以得成正果。承光立雪不动,这就是善于学习达摩的地方。古仙教导人们打坐时,说要垂下眼帘,闭塞口舌。人们学习打坐时,只说垂下眼帘,就是微微闭上眼睛,不可以紧闭。闭塞口舌,就是闭口不吐气,只让鼻子呼吸。却不知道垂下眼帘,是教导人们不要看;闭塞口舌,是教导人们不要说话。从打坐的时候开始做起,做得熟练了,即使不打坐,这眼睛也不会随便看,这嘴巴也不会随便说话,自然习惯与本性相融,这颗心自然就不会随便乱动了。现在的学长生不老之术的人,到了打坐的时候就闭上眼睛、闭上嘴巴,放下打坐这件事,依旧随便看、随便说话,怎么能收住这颗心呢?更有一种道士,静静地打坐做样子,心里却东想西想,只当作留下个死尸坐在这里。人的一身之间,眼睛追逐色彩,耳朵倾听声音,嘴巴品尝味道,心里思考问题,纷纷扰扰,哪里能得到一时的休息。到了晚上,恩爱纠缠,邪恶自私的念头;岂能没有一丝念头?自古以来,仙人们就照见世人的这些情况。如果被这些魔障困扰,所以要设法度化世人,教导人们打坐,可以长生不老。如果这颗心能常常保持清净、平静,即使日夜不眠,也应当打坐。如果不能保持清净、平静,也似乎不能打坐。我常常学习打坐,内观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。只见火气上来,收敛不住。于是学习古人投豆子的方法,用黑白两种豆子来分辨善恶。不问是子时之后还是午时之前,只要没事就静坐一会儿,只是心里不能清净凉快。又将一件事,或者解悟经文的义理,或者思索诗文,用这些事情来约束这颗心,才能得到少许安定。但毕竟还是系着于事物,不能洒脱。到现在十年了,稍微觉得心里凉快了一两分,虽然不约束它,它自己也能收敛得住。有一个道士,曾经教导人们打坐的方法,坐定之后用眼睛看肚脐,好像一团规矩的形状,霎时那规矩中显现出景象,如春光明媚。然后用鼻子徐徐吸气,用舌头和喉咙咽下,下到重楼,一直下到丹田。好像一轮红日出北海,经过尾闾、沿着脊背直上泥丸,自然就神清气爽了。这个方法也是守中,做得熟练了也有受用。但是道并不在于这些存想,存想就是妄念作为,作为就是怪异。那些存想的景象、出入升降等,如梦如幻,不仅扰动了心,反而把心给闷死了。学长生不老之术的人,都自己调整呼吸,作为进入道的门径。命门是呼吸的根本;脉搏是呼吸的鼓风机;口鼻是呼吸的门户;心是呼吸的主宰。有呼吸的息、有流动的息、有止息的息,而它们都统属于肾。动的时候息就出于脉搏,静的时候息就入于肾。一动一静,心实际上是主宰。聪明的人动静都调整得恰到好处,只调整静的方面。至于动的息,就乱了。所以说:那些跳跃奔跑的人,是气在驱动他们,反而扰动了他们的心。《易经》说:天的运行刚健不息,君子因此自强不息。天健是阳的德行。乾代表天,是纯阳之精,至大至刚。所以一天两夜,运行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。强调其可见的是日月的变化、四季的运行、万物的生长收藏等循环无端、从未停息的现象。君子体会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,以致达到刚大之气。终日勤奋不懈、夜晚也保持警惕,好像与天同运。即使只有一夕的存在,这种志向也不应该稍有懈怠。《诗经》说:维天之命(指天的命令或意志),于穆不已(指庄严肃穆、永不停息)。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,就在于其不显不露的文王之德的纯粹和永不停息。纯亦不已(指纯粹而永不停息),就是缉熙敬止(指光明盛大、恭敬自持)。《易经》说:要思考什么呢?又忧虑什么呢?《尚书》说:想要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,并不是不思考。而是思考要纯正无邪,忠诚不需要刻意教导,所以才能达到深思熟虑的境界。这就是光明盛大、恭敬自持的功效。不知不觉,顺应天帝的法则,这就是文王之德的纯粹。佛家中的善知识者,能够预知并舍弃世俗的牵绊,只因为他们的心不妄动,养得心的本体,虚灵而不昧暗,自然明澈豁达,所照耀的地方没有障碍。现在的人静坐,正是一件紧要的事情,只怕外表看似静,而内心却免不了搅扰。六祖惠能参拜五祖后,接受了他的衣钵,却又去跟随猎人追逐野兽,这正是他紧要关头为人处世的表现。外表看似搅扰,但内心却保持静谧。我曾听说南岳过去有位住山的僧人,每夜必定手持烛火进入檀树林。众多僧人打坐时,他必定会用竹篦痛打他们,或者把袖中的山饼果放在他们面前,大概是有意用火来窥探他们内心的静与不静,从而进行奖惩。人如果能常常自我奖惩,那么自然就能达到静的状态,所以说心是严格的老师。《素问》、《道经》说:至真之要在于天玄。天玄,就是先天太玄的真息,它浑沌深渊、默默无言,不需要思考,不需要作为,形体已经产生,精神焕发智慧也随之而来。天玄的真息泄露给人,人能忘记嗜欲,平定喜怒,一念不动,就像在母胎之中的时候,凝神来养气,闭气来固精,使精和气自然结合,这叫做圣胎。天玄的真息自然回归其中,所以说这是还元至真的要诀。人一呼一吸称为一息,一日一夜,共有百刻,计算下来有一万三千五百息。人身的经脉,共有八百一十丈长,一呼时经脉运行三寸,一吸时经脉也运行三寸,一息共运行六寸,一日一夜,经脉在全身运行五十周。从子时初刻到巳时终刻,经脉在阳部运行二十五度;从午时初刻到亥时终刻,经脉在阴部运行二十五度。这是自然流动的息,与天地同运的。所以养生的人,顺应它就会昌盛,违背它就会灭亡。每刻有一百三十五息。息,就是气。人和物的生命,没有不有气孔作为出入的通道的。只有口鼻的气有出有入,这是人人都知道的。但如果眼睛的气泄露于看,耳朵的气泄露于听,前后二阴的气泄露于排便排尿,玄府的气泄露于发汗,人们就不知道了。所以节俭视听,节制饮食,避免风寒,这是调气的重要,岂止只是调整呼吸而已呢!善于养生的人,一定知道养气。能养气的人,可以长生。所以调气,就是顺应气;服气,就是吸纳气;伏气,就是闭住气,这些都叫做养气。现在的人服气,却不是这样,他们选取童男童女,对着他们的气呵吸然后咽下,这是非常可笑的。他们殊不知天地的气,从鼻子进入,水谷的气,从口进入,有利就养人,不利就害人。这种服气的方法,只是一团浊气,它到底是养人呢?还是害人呢?可以自己想想了。养生的诀窍说:调息要调真息。调真息,就是胎息。婴儿在胎中没有呼吸,息却自然运转。养生的人,呼吸绵绵就像婴儿在胎中的时候,所以叫做胎息。人的空窍,是元气的门户,堵住这些窍就会生病,闭塞这些窍就会死亡。凡是胎生或卵生的生物,最初在胎壳中,空窍都是闭塞的,为什么却不会死呢?这是因为有一团真气伏藏在里面,滋养着形体,空窍没有开启就不会泄露。等到它们出生的时候,一啼哭,真气就泄露了,百窍也就开启了。人的真气,伏藏在命门之中,这就是火,它听从心的指挥,以执行君火的命令。所以,如果心主安定,那么呼吸就会与天地的运行同步,不会失去常态;如果心主危殆,那么相火就会衰败,呼吸就会逆乱,死亡也就随之而来了。所以说:南山上的猛虎一声雷鸣般的吼叫,能撼动天地,使得风箱(这里比喻为人的呼吸或气息)打开;这吼声惊起了正在沉睡的老龙,使它轰鸣着直冲上九天云霄。有些方士教导人们打坐调息,说什么早晨要进阳火,午后要退阴符,卯时和酉时是沐浴的时刻,就不需要这样做。他们不懂得天地的变化、阴阳的道理,被旁门的教义所迷惑,用虚伪的东西来扰乱真理。《入药镜》这本书说:一天内的十二个时辰,只要意念所到,都可以进行修炼,何曾分过什么午时、卯时、酉时呢?《悟真篇》也说:不要在天边去寻找子午,身体里面自然有一阳在生长。只要一念发动,就是修炼的时刻,子时何必一定要在半夜之后呢?因为子时就是意念发动的时候,这就是阳火;意念发动过后就是阴符。阴阳,其实就是动静的意思。该行动的时候就进阳火,该静止的时候就退阴符。然而,所说的进退,其实只是一时的事情。祖师们不肯轻易说破,而是要人们自己去领悟。现在有人胡乱猜测说:阴阳,其实就是善恶的意思。一念之善,就是阳火发动,就在它发动的时候推广它,就叫做阳火;一念之恶,就是阴符发动,就在它刚发动的时候,把它屏除掉,就叫做退阴符。如果阳火常进,那么所存的都是善念,就会日益高明,这就是修仙的道路。如果阴符不退,那么所存的都是恶念,就会日益污下,这就是堕入鬼道的道路。卯时和酉时是沐浴的时刻,卯是阳的中点,酉是阴的中点。教导人们修炼,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,达到中点就停止。日中则昃(太阳到了中天就会向西斜),月盈则亏(月亮圆了就会亏缺),古人养生,也讲究像日月一样进行沐浴。眼睛是精神的住所,眼睛应该常常闭上,闭上就不会昏花。头发是血的余留,头发应该常常梳理,梳理就不会打结。牙齿是骨骼的标志,牙齿应该常常叩击,叩击就不会蛀坏。津液是心的液体,津液应该常常咽下,咽下就不会干燥。背部是五脏的依附,背部应该常常保持温暖,温暖就不会使肺脏受伤。胃是粮食的仓库,腹部应该常常按摩,按摩就不会使粮食积聚过多。头部是清阳之气汇聚的地方,无论是行走、站立、坐着还是躺着,都不能让风雨侵犯它,否则清邪就会侵犯上窍,而引发头顶的疾病。足部是浊阴之气聚集的地方,无论是行走、站立、坐着还是躺着,都不能让水湿侵犯它,否则浊邪就会侵犯下窍,而引发腰足的疾病。养生的人,应该对此深思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